学习路线图
我的经历
不是所有人都对IM感兴趣,甚至当做事业或者找这方面的工作。
如今这个时代,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VR/AR、5G等等新技术层出不穷,我为什么还要学这玩意?
还记得,一年前入职的这家公司的HR说过的一句话:
IM都是上个时代的技术了,现在很难招到这方面的人。
那么,偶然看到这些文章的你为什么要研究IM呢?
还记得大学时代,学习网络编程。拿QQ来练手,用C#写的WinForm客户端和Console服务端,能够实现在局域网内一对一聊天。界面效果也还不错,在网上搜索到了一个仿QQ好友列表的控件,开心的不得了。给人别用的时候,虽然莫名其妙的就会弹出一个错误框,但当时感觉自己好像有点牛逼。
工作后,进入了一家创业公司做安防软件一呆就是6年。期间也是从windows应用开发,到C++SDK开发到底层,然后带项目负责产品带团队等等,技术的深度和广度等等都有所提高。但是始终有一个遗憾:什么时候能把我们的流媒体服务器重构,不在卡顿,比别人效果好呢?
从这家公司离职后,有一次偶然的机会,能够把这个遗憾弥补回来。但是经历半年的合伙创业后,又多了一个遗憾:我什么时候有能拿得出手的作品?流媒体服务器?IM?
于是,跳槽到了一家电商公司,当时的心情就像写三体的刘慈欣(之前是山西一家水电站的软件工程师,现在是中国科幻界的里程碑):
工作只是糊口,初心和热爱的东西才是值得我们默默的努力和付出的。 10年后,回顾过往,会心一笑,终究是留下了些什么,没有白活,真好。
学习方式
学习金字塔
学习金字塔:
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,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: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,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(平均学习保持率)的多少。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。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、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·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。
在塔尖,第一种学习方式——“听讲”,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,学生在下面听,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,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,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%。
第二种,通过“阅读”方式学到的内容,可以保留10%。
第三种,用“声音、图片”的方式学习,可以达到20%。
第四种,是“示范”,采用这种学习方式,可以记住30%。
第五种,“小组讨论”,可以记住50%的内容。
第六种,“做中学”或“实际演练”,可以达到75%。
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,是“教别人”或者“马上应用”,可以记住90%的学习内容。
爱德加·戴尔提出,学习效果在30%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,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;而学习效果在50%以上的,都是团队学习、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。
先说 五觉学习法(实际上没有这个理论,我瞎起的名字) :
- 听觉:耳朵,比如听课,在APP上听音频学习等。我在地铁上有时候带耳机只单纯使用听觉学习,但是我发现效果确实很差。环境嘈杂,眼睛又不受约束,集中不了注意力,要么走神,要么就是听了后面的忘记前面的。
- 视觉:眼睛,比如阅读各类实体书籍、博客、电子书等。我们也常常配合触觉(手)来做一些笔记,加深印象,也方便后面的复习。这是我们大部分人主要的学习方式,但是很不幸的,按照学习金字塔原理,
- 嗅觉:鼻子,除非是学习做菜,否则其他的技能学习中我很少用到。
- 触觉:手,看书划重点,抄书,写代码,打字等都属于这类。
- 味觉:嘴巴,可以尝味道,也可以说话,通常我们更多的是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别人听,形成沟通。
说这个有什么用?我们要充分调动我们的
- 耳朵(听讲):学习资源是音频形式,。
- 阅读(眼睛+手):也就是看书学习,同时我们可能会画线记点笔记,这可能是我们的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,但是按照学习金字塔原理,
- 视听(眼睛+耳朵):看视频
可能大家都听过 五官学习法 或者 学习金字塔原理。简单点来讲,就是不同的学习方式(不同的感官)有不同的效果。
有的人看书可能打瞌睡,那可以看视频呀;还记得上学的时候,老师一边讲课,我们一边记笔记吧?这个时候需要用到手,通常作了比较会相比于纯粹的听老师讲课效果要好一些,这也就像我们敲代码了,都是通过触觉加深印象。
比如我们在坐地铁上班,带个耳机听APP上的音频学习,通常因为眼睛可以看其他地方(美女/帅哥),注意力会收到影响,所以自然而然效果也较差;
阅读书籍(眼睛)和看视频(眼睛+耳朵)学习效果也不一样,
看书阅读的时候,我们用眼睛;
看视频,则同时刺激我们的眼睛和耳朵。